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

【宋明理學】張載


張載

張載是二程的表叔,和周敦頤ㄧ樣,張載會紅也是因為朱熹的推崇,在《近思錄》裡面記載了他們四人的言論(程頤、程顥、張載、周敦頤)。跟周敦頤ㄧ樣,張載本人也為儒學貢獻了一些宇宙論的思想。
張載是那種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人,程顥就批評他「子厚卻如此不熟」(都不想清楚再寫)
他的代表作是《正蒙》
  • 太和、太虛:
太和所謂道,中涵浮沈、升降、動靜、相感之性,是生絪縕、相蕩、勝負、屈伸之始。
太虛無形,氣之本體,其聚其散,變化之客形爾;至靜無感,性之淵源
太虛不能無氣,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,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。(《太和篇》)
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故神;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 (《太和篇》)
宇宙本來有一氣,之後分成「陰、陽」,而陰陽之氣互相沖和,就變成所謂「太和」。然後道的變化,都是「太和」陰陽之氣動態變化的顯現(有時候陰>陽,有時候陽>陰)。萬物的本體是「氣」。當「氣」聚在一起時就變成萬物,當「氣」散開之後由於看不到就變成「太虛」。
張載之後,朱熹等人曾討論張載的「氣」到底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的。他們很多人認為,天地真理,應該要是「形而上」的宇宙規律、道德,而不是那些「物質性」的。
  • 變化氣質:
氣質猶人言性氣,氣有剛柔、緩速、清濁之氣也,質,才也。氣質是一物,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氣質。惟其能克己則為能變,化却習俗之氣性,制得習俗之氣。所以養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,集義猶言積善也,義須是常集,勿使有息,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氣。(《經學理窟‧學大原上》)
  • 性與心:
所謂性就是太虛、氣、道,而性加上知覺就是心。
  • 大心盡性:
去掉內心的私,並能達到天人合一。
  • 天地之性VS氣質之性:
雖然萬物都是氣,但人有個別差異是事實。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,因此有了「氣質之性」的概念。人有個別差異,是因為氣聚合有偏,氣有剛柔、緩速、清濁的差異。當氣質之性太偏、過度,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,因此人在休養之時,要有「善反」的功夫,意即讓自己的氣質之性,偏回「天地之性」。
  • 民胞物與:
因為萬物天地根源都是氣,所以天地是父母,萬物皆是兄弟。聖人能理解這點,所以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  • 德性之知VS見聞之知:
見聞之知,乃物交而知,非德性所知;德性所知,不萌於見聞。(〈大心篇〉)
所謂的德性之知,不來自於見聞之知,而是來自於內心的體悟。透過「大其心」,人可以獲得真正的德性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Hume】人性論

Hume《人性論》 To begin with the first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necessity of a cause: ’Tis a general maxim in philosophy, that whatever begi...